在制冷装置的运行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故障,例如冷库温度降不下来,机组运行不正常等等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找到故障的原因,然后在对症下药给予排出呢?操作工人通过长期实践的总结,模索了不少检查故障的方法,这就是“一看、二听、三摸,加分析。”
“一看”:看运行中高低压力值的大小、油压的大小、水压的大小,看压差继电器、温度 继电器的调定值,看油位和液位的高低,以及蒸发器、回气管和输油管上的结霜、凝露情况。
“二听”:听压缩机、膨胀阀等设备在运行中的声音是否正常;听管理人员的反映制冷机的运行情况和反常现象。
“三摸”:摸系统中有关部件、管道连接处的冷热变化情况,摸压缩机的温度和振动。
“分析”:运用制冷装置的有关理论知识,将通过一摸二听三看所得到的故障现象,“去粗去精、去伪去真、由此及彼、由表及里的思索”,就能找到产生故障的原因,并有的方矢地去排除。
一看 :看机的吸排汽(高低压)压力值,正常的高低压压力值应在下表范围内(过高或过低都是不正常)
制冷机正常运转时吸汽压力及最高排汽压力值--R22
排汽:水冷:15.8(40℃) 风冷:22.5(55℃)
吸汽:与蒸发温度相对应的饱和压力值
空气自然对流:蒸发温度比冷箱(库)温度低10~15℃
空气强迫对流:蒸发温度比冷箱(库)温度低5~10℃
水自然对流:蒸发温度比水温低5~7℃
水强迫对流:蒸发温度比水温低5℃左右
注:1、排汽压力值下面括号内系指夏季最高冷凝温度
2、采用R13的排汽压力为8~12kgf/cm2。
3、制冷机刚开始运转的20分钟左右,其排汽压力可能偏高,是属正常现象。
4、在降温过程中,上述吸汽压力与冷箱温度相对应的饱和压力的差距要大得多,属正常情况。只有当箱温下降到接近要求值时,压差才靠近上述数值。
看冷箱(室)的降温速度。若降温速度比平时正常运转时有显著的减慢,则属不正常现象。
压缩机曲轴箱内的润滑油应处在油面指示器(或称视油窗)所规定的水平线附近,小型压缩机的油面则处于曲轴中心线的附近。若有显著下降,则是缺油的表现。
正常情况下,霜应结至压缩机吸入阀处。霜层应连续均匀,霜层较薄,表面闪光,手摸有粘手感。如果结霜一直延续到气缸上,就容易引起液击或排气温度过低;如果蒸发管只有前半段结霜,后面不结霜,或是结霜不均匀、不连续,则可能是制冷剂不足或膨胀阀开度太小、甚至堵塞而造成的。空调应注意观察结露情况。
二听:听压缩机运转时的各种噪音。
开启式压缩机正常运转时,一般都会发出轻微的且均匀的“嚓嚓嚓”的摩擦声,或阀片的轻微“嘀嘀嘀”的敲击声(全封闭式压缩机不易听出)。但若有下列的响声则属不正常的现象。
“通通通”是压缩机液击或奔油敲缸声。即有大量制冷剂的湿蒸汽或冷冻油进入汽缸,成为液体压缩,称液击。全封闭式压缩机因吸汽时过热度大,不易产生液击现象。
“吱吱吱”是开启压缩机轴封器的干摩擦声,即润滑油不足或断油。
“嗒嗒嗒”是压缩机内部金属撞击声。这响声说明内部运动件间隙过大或松动而碰撞。
“喷喷喷”是压缩机飞轮键槽配合松动后的撞击声。
“啪啪啪”是皮带太松或损坏后的拍击声。
机组震动厉害是机组底脚螺母松动所引起的。
听膨胀阀内制冷剂流动声。正常的是连续而轻微的“咝——”声,且在进液口接头至阀体滤器一段不结霜;否则说明堵塞。反常的是连续而较响的“咝——”声,或断续而较响的“咝、咝”声。说明制冷剂量减少
三摸:摸压缩机运转时的前后轴承盖的温度。如用温度计测量,一般应不超过70℃为正常。而用手摸时一般感觉有烫手摸不得的情况,则属轴承温升过高现象。此时应停车检查原因。若压缩机是刚启动不久,则应等它运转一段时间(一般在15分钟以上)后进行摸测温度。
摸过滤器表面的冷热程度。单级压缩机的过滤器的表面温度应比环境温度稍高(如温水)。若出现显著地低于环境温度或凝露的现象,说明其中滤网的大部分网孔已堵塞,使制冷剂流动不畅通而产生节流降温。
摸制冷机的吸、排汽管的冷热程度。正常运转的吸汽管应是结霜或者是结露,否则就是不正常。排汽管应是很热的,夏季手也摸不得。冬季手虽可能摸得,但也很热,这才是正常的工作状态,否则是不正常。
对于长久不用的制冷机,首先要确定它是否能启动运转,为此,可盘动压缩机的飞轮或联轴器,看是否能旋转一圈。若盘不动,一般情况是压缩机内部的运动件“咬煞”或“搁煞”之故,需拆卸压缩机检修;若能盘动一圈,即可打开各部阀门,装上压力表,合上电源,让制冷机在运转中按上述方法继续检查。
另外,应经常注意在“堵”和“漏”:氟利昂系统中,凡在系统连接件的接头处、轴封等部件上,发现有油迹,那就是漏的现象;在氨系统中,主要根据其特殊气味来判断漏泄。堵塞最易出现在干燥器、过滤器和膨胀阀等部件上。凡是出现堵塞的地方,只要用手摸就会感到明显的温差,直至可看到凝霜和结霜现象。